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汗孔角化症

  汗孔角化症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角化性皮肤病。临床上以边缘堤状隆起,中央处皮肤轻度萎缩为特征,往往无自觉症状,多见于男性。一般在幼年时发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后才发病。本病病程缓慢,皮损可长期存在,很难痊愈。祖国医学文献中无相应病名记载。现代中医从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称为“鸟啄疮”。

  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人一般都有家族史,在一家中常有几代成员中发病,但也有无遗传证据而散发于人群者。

  中医认为本病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阴液亏损,血脉不充,日久血液凝聚形成瘀血,阻于肌肤而成。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成痰;或肝脾不和,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郁互结,阻于肌肤。

  临床表现

  本病初起为一角化性小丘疹,缓慢向四周扩展,边缘渐渐隆起,形成一环形、地图形、或不规则形的边界清楚的斑片,边缘呈堤状隆起,中央部分干燥平滑,轻度萎缩,略微凹陷,无毳毛,毛囊口处可见角质丘疹。皮损呈淡褐色或褐色,边缘颜色较暗。皮损大小不定,小的可以如绿豆大小,大的直径可在4~6厘米甚至更大。数目可多可少,从几个到数十个不等。

  皮损多发于四肢、手足,其次面部、颈部、肩部、踝部、头皮、臀部。甲、口腔粘膜、阴部粘膜甚至角膜也可累及。皮损可为单发,也可为广泛对称分布。临床上可分为经典斑片型(Mielli型),浅表播散型、播散性掌跖汗孔角化症(Mantoux型)、单侧线状型、角化过度型、增生炎症型、播散性浅表性光化性汗孔角化症等类型。病期久长的汗孔角化症皮损偶尔可恶变,形成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本病病程发展缓慢,皮损可持续多年不变,也可逐渐扩大,很难痊愈。有部分老年人可在萎缩的皮肤上发生鳞状上皮细胞癌。多见于男性,一般在幼年时发病,但也有到成年以后才发病,往往无自觉症状

  诊断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作活检以证实之,因本病的组织病理象有诊断价值。诊断要点

  1.多于青少年发病。

  2.可发生于头、面、躯干、四肢任何部位。

  3.皮损轻重不一,一种为光化性浅表播散性汗孔角化症,发生于面部的多发性淡灰褐色环形角化斑片,有一堤状角化嵴,对称性分布,多有家族性发病。重者全身皮肤大片褐色角化斑片,环形或地图状,有的呈列序状排列,发生在眼睑处可导致睑外翻,少数病人可在汗孔角化损害上发生鳞癌。

  4.组织病理有典型角化不全的柱状鸡眼样板。

  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疗,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软膏。

  2.维甲酸类药物:阿维A酯、阿维A或异维A酸口服往往在用药期有效。

  (二)中医辨证施治

  1.阴亏血瘀型

  治法:育阴化痰,软坚。

  方药:通幽场加减。

  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赤芍。

  口干明显者加玄参、麦冬;两目干涩者加菊花;伴有潮热者加地骨皮、知母;腰膝无力者加川断、寄生。

  2.痰瘀互结型

  治法;解郁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温胆汤加减。

  半夏、陈皮、竹茹、识实、茯神、郁金、菖蒲、川贝母、丹参、桃仁、红花、山慈菇、夏枯草。

  咽喉不利者加射干、海浮石;大便于者加生大黄;两胁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精神障碍者加牡丹皮、礞石。

  (三)外治法

  1.外徐紫草膏。

  2.小的损害可用Co 2激光或液氮冷冻法去除。

  预防

  (一)注意皮肤护理及卫生,防止继发感染。

  (二)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三)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四)禁止近亲结婚。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