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腺感染后在皮内和皮下组织反复发作,广泛蔓延,形成范围较广的慢性炎症、小脓肿、复杂性窦道和瘘管,称为化脓性汗腺炎(suppurativehidrosadenitis)。发病部位多在大汗腺分布区,如腑下、肛门、生殖器、臀部、股部、腹股沟、乳晕、脐部和外耳道,发生于肛门周围者称为肛周化脓性汗腺炎。在中医学中属蜂窝漏、串臀瘘的范畴。20~40岁身体肥胖多汗的人,易患此病,女多于男。本病长期不愈有恶变可能,大多发生在病后10~20年。国外Jackman报道,125例肛周化脓性汗腺炎中有4例恶变为鳞癌,发生率为3.2%。

  通常最初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但在慢性病例革兰氏阴性菌如变形杆菌是主要的。

  化脓性汗腺炎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损害可能会与疖混淆,但更倾向于持久,且根据它们的位置和临床病程可作出初步诊断。临床上,损害有典型的触痛,带红色的紫色结节,像疖但出现在顶浆腺分布的部位,包括(按顺序排列)腋窝,腹股沟,乳头周围和肛门周围。在有数年病史的病人,其特征为疼痛,波动感,溢脓和窦道形成。在另一些慢性病例中,腋窝部的炎性结节可引起可触及的条索状纤维化的带。病变可很广泛,且可致残。如耻骨和生殖器部位受累,可能引起行走困难,并有臭味。

  虽然切除活检有助于诊断,但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细菌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症状

  化脓性汗腺炎多在青春期后出现症状,常发生在身体健康、皮肤油脂过多、常有痤疮的青壮年人。初起为在骶会阴、阴囊区单发或多发的、皮下或皮内大小不等、与汗腺毛囊一致的炎性条索状硬结、脓疱或疖肿。以后化脓发生溃疡,瘘道形成,红肿明显,自觉疼痛,溃后排出恶臭的煳状脓性分泌物。但病变仅位于皮下,不深入内括约肌。随着第一个窦道形成,许多窦道相继形成,融合成片,皮下发生广泛坏死,皮肤溃烂,可扩展到肛门周围、阴囊、阴唇、骶尾部、臀部、腰部和股部,愈合后常导致硬化和瘢痕形成。常瘵有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疼痛肿大及肛周出现藏毛瘘。晚期可出现消瘦、贫血或并发内分泌和脂肪代谢紊乱等症状。

  治疗

  目前对本病基本上是经验性治疗,对患者的治疗可分叁期进行,第一期为局部治疗,外用克拉霉素对早期皮损有效;系统应用四环素也可作为选择。一旦出现瘢痕或窦道,手术切除或CO2激光烧灼气化皮损常有效。第叁期治疗包括大型外科手术或姑息性治疗。外科手术应切除整个受累区域,大范围的切除使皮损消煺的几率增加。姑息性治疗包括系统性抗炎药物如氨苯砜、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或TNF-α抑制剂。抗炎治疗最初的反应可能伴随疾病复发或双重感染。

  预防

  减肥以及减少摩擦和潮湿环境,如穿宽大的内衣、使用除汗剂、抗菌香皂和外用氯化铝。应尽量避免切开引流,因为可能导致瘢痕和慢性窦道的形成。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