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麻疹 >> 麻疹病因

引起麻疹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9-18 15:00:11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那个时候麻疹疫苗还没有出现,我们身边经常有人被传染上麻疹,或许我们小时候也得过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病毒呼吸道疾病,其主要传染源是麻疹病毒,当易感人群接触到麻疹患者,90%以上都会被传染上,但是一旦患病可获得终身免疫。患病后以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腔两颊侧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及恢复期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斑等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好发于冬、春二季,且常引起流行。发病年龄以6个月至5岁为多。本病发病过程中若治疗调护适当,出疹顺利,大多愈后良好;反之,调护失宜,邪毒较重,正不胜邪,可引起逆证险证,危及生命。

  什么是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Koplik’s spots斑)。单纯麻疹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nm,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核传播。通过未感染的人或物品间接传染少见。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染期从出疹前2~4日持续到出疹后2~5日。皮疹消退时病毒已从鼻咽部分泌物中消失。在疹后出现轻度脱屑时,已不再具有传染性。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麻疹病因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分析

  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为感受麻毒时邪。麻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毒邪犯肺,早期邪郁肺卫,宣发失司,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此为初热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人于气分,正气与毒邪抗争,驱邪外泄,皮疹透发于全身,并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见形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爹逐渐收没,热去津伤,进入收没期。这是麻疹顺证的病机演变规律。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他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陌气外脱,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此外,麻毒移于大肠,可引起协热下利;毒结阳明,可出现口疮、牙疳;迫血妄行,可导致鼻衄、吐血、便血等证。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