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麻疹 >> 麻疹症状

麻疹的感染方式及临床表现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9-18 21:47:26 来源:互联网 阅读:

  在19世纪60年代,我国的医疗水平还处在很低的时候,麻疹疫苗的普种率还不是很高,儿童感染麻疹的几率很高,只要有一个传染源,就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流行。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麻疹疫苗的普种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如今虽然说麻疹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还是很高,但是相比较来说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麻疹是一种儿童最容易患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它的传染性特别高,大多数是直接感染或是通过吸入含有麻疹病毒的空气传播的,一般来说多发于发生的6个月到5岁的儿童中间,因为婴儿刚出生时带有从母体获得的天生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免疫力也在逐渐的消失。

  麻疹的感染方式

  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呈球形颗粒。直径约100-250nm。有6种结构蛋白;在前驱期和出疹期内。可在鼻分泌物。血和尿中分离到麻疹病毒。在人胚胎或猴肾组织中培养5-10天时。细胞出现病理改变。可见多核巨细胞伴核内嗜酸性包涵体。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病毒不耐热。对日光和消毒剂均敏感。但在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

  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当易感者吸人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性。临床症状也开始明显改善。由于此时全身及局部免疫反应尚受抑制中。故部分病人常继发鼻窦炎。中耳炎和支气管肺炎。10%的患儿脑脊液中淋巴细胞明显增多。50%在病情高峰时有脑电图改变。但仅0.1%有脑炎的症状和体征。其出现常在急性起病数天后。此时血清中抗体已增高。且已找不到病毒。因此考虑为自身免疫性脑炎。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音。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按出疹顺序隐退,留有棕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约存在2~3周。随皮疹隐退全身中毒症状减轻,热退,精神、食欲好转,咳嗽改善而痊愈。整个病程约10~14天。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