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疱性脓疱疮(1mpetigobullosa)主要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多见于儿童。大疱性脓疱疮症状为散在性大疱,直径1~10mm或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显,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干燥后结痂呈清漆状,不易剥去。有时大疱中央自愈。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呈环状,或多个相互连成回状。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亦见于掌跖。

  大疱性脓疱疮是脓疱疮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表现,主要是由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引起。一般感染大疱性脓疱疮的人群为新生儿,所以也较多新生儿脓疱疮。患者发病后,皮肤迅速产生脓疱,病累及全身,并伴有呕吐,腹泻等多种表现。下面我们通过对大疱性脓疱疮的病因和症状的认知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大疱性脓疱疮。

  症状

  大疱性脓疱疮多发于出生后3个月内,传染性强,易在新生儿中流行。发病急骤,脓胞进展迅速,很快累及全身。常伴39℃以上高热,患儿精神萎靡、呕吐、腹泻。大疱性脓疱疮患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因败血症或毒血症而危及生命。皮疹为散在性大疱,直径1~10mm或更大,壁薄,周围红晕不显,破裂后形成大片糜烂,干燥后结痂呈清漆状,不易剥去。有时大疱中央自愈。脓疱边缘向四周扩展呈环状,或多个相互连成回状。好发于颜面、躯干及四肢,亦见于掌跖。

  大疱性脓疱疮有明显的传染性,如果成年人发病后,一定要与新生儿隔离。如果在医院婴儿室发现有大疱性脓疱疮后,要尽快将患病婴儿隔离,对婴儿的尿布等消毒,同时对整个婴儿室也要消毒处理。大疱性脓疱疮在经过系统的治疗后是可以被治愈的。

  诊断

  根据脓疱的特点、部位接触传染、蔓延迅速等较易诊断。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及患儿年龄,不难诊断。但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水痘:基本损害为散在向心分布的绿豆至黄豆大水疱,绕以红晕部分水疱可有脐凹,化脓与结痂现象甚轻可侵及黏膜,部分患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2、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为一过性的无菌性脓疱病,患儿多有服药或感染史。基本损害为全身红斑基础上出现密集的表浅小脓疱,疱液稀成批出现,后期似剥脱性皮炎,表现可有发热38~39℃,但病程短,病情有自限性,经对症处理后可自然痊愈。

  3、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大疱内容澄清,水疱多发生于手、足等易受外伤及摩擦的部位。常有家族史。

  4、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可能是本症的严重类型。常发生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皮损特点为弥漫性潮红,在红斑基础上发生松弛性大疱。迅速扩张,Nikolsky征阳性,口腔及眼结膜常被累及,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应注意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及新生儿剥脱性皮炎鉴别。

  并发症

  重症者可有黏膜受累、并发疖肿或有全身症状,如发热腹泻体弱、消瘦贫血等有的并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等。

  治疗

  1.局部治疗大疱性脓疱疮 注意保护创面,避免摩擦,可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或0.5%~1%新霉素乳剂等。局部疗法以杀菌、消炎、收敛、干燥为原则。如脓疱完整时,可外搽5%硫磺1%樟脑炉甘石洗剂,一日多次。若脓疱较大,可先用消毒注射器抽出脓汁,用消毒棉花吸干后再搽上述洗剂。如脓疱已破溃、结痂,则宜用0.1%乳酸依沙吖啶液或0.5%新霉素液或1:5000~10000高锰酸钾液清洗或湿敷。清除痂皮,而后再外搽0.5%新霉素3%糠馏油糊剂或0.5%新霉素软膏等。新近用于脓疱疮的莫匹罗星(mupirocin)软膏具有起效快、疗效高的特点。

  2.全身治疗大疱性脓疱疮,及早给予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或头孢菌素类等,并给予支持疗法,包括输血或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等。全身疗法根据患者的皮损情况及有无全身症状,酌情给予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如青霉素G(80万一240万U/d,肌注,小儿每日2.5万一5万U/kg,分2一4次给)、新青霉素II、氨苄西林钠(氨苄青霉素钠)、头孢氨苄等。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给红霉素口服(0.25~0.5g,3~4次/日,小儿每日25~50my/kg分3~4次)或林可霉素肌注(0.6g,每8小时一次,小儿每日20一40mg/kg,分2次),或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给予相应的抗生素。对重症大疱性脓疱疮,应给予大剂量敏感性高的抗生素,加强支持疗法,包括输血浆(或全血)或肌注丙种球蛋白。

  预防

  想要预防大疱性脓疱疮的出现,首先应该避免与有化脓性皮肤病的人员接触,特别是4-9岁婴儿。其次,夏季要注意清洁卫生,婴儿的尿布要清洁,这样才能远离大疱性脓疱疮的困扰。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