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皮肤垢着病

  皮肤垢着病由日本坂本邦树于1960年首次报道,甚为罕见。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与本病发病有密切关系,部分患者有性格方面的异常,而且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有外伤史。国内报道1例女性患者存在着某些内分泌功能失调,本病是否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尚待进一步证实。国外学者认为本病可能与长期未清洗有关。

  诊断

  男女皆可发病,但以女性青少年多见,平均发病年龄20岁左右。皮损好发于面部和乳晕周围,一般仅限于某一部位,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分布。皮肤损害为污垢样粘着性黑褐色痂,表面皲裂呈树皮状,亦可呈结节状或绒毛状,用清水或汽油可以去除,但不久又可长出。痂皮厚约1~4mm,边缘稍薄,边界清楚,呈灰褐色、褐色或黑色。痂与皮肤附着紧密,强行将痂剥掉可见痂下皮肤浸渍发白,基底呈淡红色。乳晕周围则呈褐色小丘疹样色素沉着,或似轻度鱼鳞病样网状褐色色素沉着。自觉症状为轻度瘙痒和间断性疼痛。心理检查可发现部分患者有性格异常。

  病因

  至今原因未明。多数患者压抑、忧郁或精神呆滞,推测可能系精神因素引起腺体分泌失调,并黏附环境中的灰尘和角化的表皮细胞堆积于皮肤表面而形成,可能与外伤和长期未擦洗有关。另一方面认为与糠秕小孢子菌感染可能有一定关联。

  症状

  本病多见于女性青少年。发病年龄9~51岁,平均20岁左右。皮损开始为绿豆大小、多发性黑褐色小丘疹,皮疹逐渐增多、扩大,丘疹表面呈现疣状污垢堆积或褐色痂,质硬,不易剥离,境界清楚。丘疹可扩大为大片黑褐斑,其上有污垢样角化性损害,一部分呈小结节,一部分绒毛状。好发于乳头、乳晕及其周围或颊部、额部。一般皮损仅限于某一部位,可为双侧性或单侧性分布。可有瘙痒。

  治疗

  伴有精神因素者应注意去除可能的诱因,并行心理治疗。可给予抗组胺药及镇静药口服。外用20%紫草油或用棉花蘸汽油擦洗皮损可消失。

  汽油擦去是有理论根据的,教科书上也有。临床上用于治疗的药物包括:

  1 抗真菌药(酮康唑外用;如果真菌镜检阳性,可以口服伊曲康唑),因为该病和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2 维甲酸类,可用安素丝或者迪维霜外用。

  该病较少见,个人意见也可以试用水杨酸制剂如硫柳膏。

  护理

  注意孕期营养保健,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积极进行产前治疗。对有早产先兆者或已有规律宫缩但宫口开大在3cm以内者,应给予积极的保胎及促胎肺成熟治疗,延长孕周,降低此组早产儿的出生率,提高新生儿产后生存能力l4J。对胎膜早破者严禁检查,防止因刺激加重宫缩及感染。

最新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