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征及如何医治

作者:未知 时间:2012-09-20 19:29:26 来源:互联网 阅读:

  结节性血管炎是皮肤小血管炎。在血管炎的治疗过程中,曾经患者问到什么是结节性血管炎这个问题,也还问到引起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产生这种情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结节性血管炎在临床中并不是很常见的疾病,因为少见所以大多数人对于该病的病理特征不是很了解。

  结节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征

  其临床特点是一般在成年人中多发,一般情况下它的典型皮损是触痛性皮下结节或浸润块,对称或不对称、多位于小腿后侧。一般沿浅静脉走行排列,自感轻微疼痛或有触痛,一般无全身症状。表面呈现红色,多不破溃,通常在数周内自行消退,或斑遗留纤维性结节,长期存在。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可数周至数月不等。

  皮下组织的中、小动静脉呈闭塞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表现,血管壁增厚,管腔内有纤维素沉积和(或)形成血栓,发生不同程度的闭塞变化,早期病变虽可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核碎裂,但常见的是淋巴细胞及肉芽肿性浸润,管壁可有轻度坏死,血管周围有肉芽肿性炎症细胞浸润,导致相应脂肪小叶区域的缺血性凝固性坏死,不同程度的脂膜炎,后期成纤维细胞增生,脂肪小叶发生纤维化。以明显血管炎为特点,结节性肉芽肿的改变很轻,很少有干酪样坏死。

  本病是否为一独立性疾病尚有不同看法。近来有人认为结节性血管炎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关于结节性血管炎与硬红斑的关系,当结核病累及脂肪时,既可引起非液化性脂膜炎,又可引起液化性脂膜炎。如果在组织切片中有明显血管炎,但结节性肉芽肿的改变很轻,且无或很少有干酪样坏死者称为结节性血管炎。

  结节性血管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该病确切病因不明。可能与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通常状态下典型皮损是触痛性皮下结节或浸润块,对称或不对称、多位于小腿后侧。表面呈现红色,多不破溃,通常在数周内自行消退,或斑遗留纤维性结节,长期存在。病情可反复发作,但一般无系统性改变。

  中医认为结节性血管炎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入络脉,营血循行受阻,以致瘀血凝聚肌肤所致。初期属寒湿或湿热凝聚,气血瘀滞;中期多属气阴两虚;后期属虚火上炎。可归于中医古籍中“丹类”、“梅核火丹”、“热痹”、“附阴疽”、“血瘀证”等范畴。此观点与结节性血管炎现代病因学极其相似,据统计,85%以上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肺结核,肝炎史及用药史。结节性血管炎的致病之邪,按表里分为内邪和外邪,按邪的性质分为风邪、热邪痰三大主邪。依据风、热、痰邪之偏盛,采用清风通络法、清热解毒凉血法、软坚化痰法。结节性血管炎的产生是机体的一种变态反应,致病之邪是变应原,而机体全身的免疫功能不平衡,是本病发生的的基础。从中医的八纲脏象理论来看,责之为气阴不足,肝肾两亏。故稳定期的结节性血管炎的治疗应予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法为主。药选首乌、黄精、黄芪、党参、生地、地骨皮、麦冬、女贞子等。

  结节性血管炎的中医治疗方法

  结节性血管炎治疗一般用清热解毒法在结节性血管炎疾病中运用结节性血管炎疾病多为慢性血管炎症,以及寒凝血瘀郁久化热,肢体出现溃烂继发感染等血管炎症状,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热证,根据中医“热者寒之”的原则,清热解毒法在结节性血管炎疾病中也是常用的主要治法。清热解毒药多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结节性血管炎临床具体应用为:

  1、结节性血管炎湿热者,寒湿郁久化热初期阶段,肢体轻度坏疽感染,发红肿胀疼痛,应清热利湿;

  2、结节性血管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肢体动脉急性炎症,出现红肿疼痛硬性索状物或结块,应清热利湿与活血化瘀法配合应用;

  3、结节性血管炎热毒炽盛,肢体溃烂严重继发感染,应清热凉血;

  4、结节性血管炎肢体坏疽继发感染,高热,热盛伤阴者,以及大动脉炎活动期(阴虚内热),应养阴清热,并与清热解毒法配合应用。

  因为结节性血管炎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而且导致结节性血管炎的原因到目前为止都还不是很明确,只是知道导致此病的原因有很多,所以在治疗方面还是需要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检查,只有先找到正确的导致其发病的原因,然后对症治疗,这样治愈的机会才会更高,希望患者朋友们一定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标签:

相关文章

一周热门

热点排行

最新内容

热门精选